理想汽车冲击全年交付50万辆,“端到端”是买单的决策关键吗?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12月10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剁椒Spicy,作者:无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4年即将结束,理想汽车希望靠领先的端到端智驾向年交付50万辆新车的目标发起冲击。
2024年12月1日,理想汽车发布消息称,截至11月30日,公司当年累计交付44.2万辆新车。2024年Q2财报会上,理想汽车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对外表示,理想汽车有信心完成全年50万辆的交付。这意味着,12月理想汽车至少需要交付5.8万辆新车。
眼看着端到端技术逐渐彰显想象力,2024年以来,蔚来、小米、小鹏等车企纷纷抛弃规则式智驾方案,加码端到端技术。
图源:蔚来
比如,2024年6月,晚点Auto报道,蔚来智驾研发部完成架构调整,此前公司智驾研发部包括感知、规控、集成等团队。调整后,感知和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集成团队重组为交付团队。7月中旬,蔚来推送基于端到端技术的AEB,弥补了传统AEB覆盖场景不足的短板。
无独有偶,2024年9月,36氪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小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原有感知、规控两个二级部门重组合并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负责量产方案开发。11月14日,小米CEO雷军举办直播活动,向外界展示了小米最新的“车位到车位”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
尽管在此过程中,理想已凭借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以及高效的组织架构捷足先登,成为“全球首个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车企,但理想AD Max车型依然没有跨越L3级自动驾驶等级的现实,也从侧面说明,智驾技术是漫漫长征路,随着其他车企逐渐发力,理想的智驾优势有减弱的可能。
为了保持端到端的优势,接下来理想需要持续加大智驾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对此,郎咸朋表示,将来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可能需要10亿美金,还不包括买卡、电费、人才等。“没有10亿美金净利润的公司都玩不起。”
图源:马斯克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持类似的看法,2024年4月,其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今年特斯拉将会投资约100亿美元用于AI的训练和推理,其中推理主要用于汽车。“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能在模型训练方面达到这一水平的投入,就无法参与竞争。”
由此来看,端到端智驾比拼到最后,比得其实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车企没有足够的资金训练自动驾驶模型,那么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反超。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理想汽车手握千亿资金。财报显示,2024年Q3,理想汽车经营现金流为110亿元,现金储备高达1065亿元。短期内,理想确实有足够的资金应对端到端“军备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竞争愈发激烈,目前理想的经营质量正不断恶化。财报显示,2024年Q1-Q3,理想汽车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6.4%、10.6%、23.6%,净利润同比下跌36.7%、下跌52.3%、增长0.3%,与营收的双位数增速形成截然反差。
从市场维度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高度成熟,新能源汽车在硬件配置和产品定义层面很难具备太强的差异化护城河。在此背景下,零跑、问界、阿维塔等车企纷纷切入理想汽车擅长的家用增程汽车赛道,围剿理想的L系列车型。
图源:车主之家
比如,问界M9已经成为大型SUV市场的爆款,连续8个月蝉联豪华车型销冠。反观同一级别的理想L9销量正不断下滑,2024年10月销量仅为6493辆,同比下降49.1%,环比下降14.53%。
2023年5月,李想曾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如果理想L9、L8、L7三款车的总销量下降到五六千台/月,理想汽车的整车毛利率就会变成负数。大家更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成本而是销量,汽车这个行业的属性,对规模的要求太苛刻了。”
由此来看,理想于2024年末主动挑起价格战,推出3年0息金融方案,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靠更低的购入门槛,以及差异化的端到端智驾技术,实现更大程度的规模效应。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战毕竟有损利润,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理想的价格战+端到端策略只能解救燃眉之急,很难保证理想汽车的销量持续稳步攀升。
因此,目前理想汽车正面临产品和端到端两个维度的挑战。从产品维度来看,理想的增程产品正面临被围剿的挑战,而首款纯电产品MAGE折戟后,纯电产品正回炉重造,不确定性极大。
如果接下来理想汽车的销量得不到保障,那么端到端也就失去了“水源”,后续很难继续凶猛成长。
如何让销量驱动端到端技术持续精进,端到端技术带动产品销量攀升,是下一个阶段理想汽车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